美罗华 Maball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Rituximab
3 2025-08-25
一、药品基本信息
通用名称:利妥昔单抗注射液(Rituximab),商品名美罗华(Maball,部分仿制药版本通用此商品名)。
生产厂家:原研厂家为瑞士罗氏制药,另有印度(如 Dr. Reddy's、Cipla)、中国等地区的仿制药,不同厂家规格可能略有差异。
药品规格:常见注射剂规格为 100mg/10mL、500mg/50mL,均为无菌、澄清或微乳白色液体,装于玻璃输液瓶中。
药物类型: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属靶向免疫治疗药物。
贮藏方法:需在 2-8℃冰箱冷藏保存,不可冷冻或室温放置;避免剧烈摇晃,防止药液变质。从冰箱取出后需室温平衡 30 分钟再使用,开封后需立即配制输注,未用完药液需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二、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
主要成分: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作用机制:CD20 抗原主要表达于 B 淋巴细胞表面(从 pre-B 细胞到成熟 B 细胞阶段),在 B 细胞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及自身免疫病中起重要作用。利妥昔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 B 细胞表面的 CD20 抗原,触发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并诱导 B 细胞凋亡,从而清除体内异常增殖的 B 细胞,发挥抗肿瘤或免疫调节作用。
三、适应症
(一)血液系统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与 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其他化疗方案联合,用于初治或复发 / 难治性 DLBCL 患者。
滤泡性淋巴瘤(FL):单药用于复发 / 难治性 FL 患者;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 FL 患者,缓解后可单药维持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或复发 / 难治性 SLL 患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与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 方案)联合,用于初治或既往接受过治疗的 CD20 阳性 CLL 患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RA):与甲氨蝶呤(MTX)联合,用于对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 RA 成人患者,可减轻关节炎症、延缓关节破坏。
微小病变型肾病(MCD):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或依赖,且存在复发风险的成人 MCD 患者,帮助诱导缓解并维持疗效。
其他:还可用于治疗寻常型天疱疮、ANCA 相关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病,需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生评估使用。
四、用法用量
给药方式:仅可静脉输注,不可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首次输注需缓慢,后续可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速率,输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体温)。
剂量方案(需严格遵医嘱,以下为常见参考):
非霍奇金淋巴瘤:
DLBCL:每次 375mg/m² 体表面积,与 CHOP 化疗联合,每 21 天 1 次,共 6-8 个周期(首次输注在化疗前 1 天)。
FL:单药治疗每次 375mg/m²,每周 1 次,共 4 次;维持治疗每次 375mg/m²,每 3 个月 1 次,共 2 年。
类风湿关节炎:首次剂量 500mg,2 周后再次输注 500mg,此后每 6 个月输注 1 次(每次 500mg),需与甲氨蝶呤(每周 10-25mg)联合使用。
剂量调整:若出现轻中度输注反应,可减慢输注速率或暂停输注,症状缓解后恢复;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注并对症处理,后续是否继续用药需医生评估。
特殊人群剂量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常规调整剂量(利妥昔单抗不通过肾脏排泄)。
肝功能不全患者:轻度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数据有限,需谨慎评估。
老年人:65 岁以上患者无需常规调整剂量,但需密切监测耐受性。
五、注意事项
严重输注反应与过敏反应:
首次输注时发生率较高,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喉头水肿等,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预防措施:输注前 30 分钟可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及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输注初期速率控制在 50mg/h,无不适可每 30 分钟递增 50mg/h,最大速率不超过 400mg/h。
处理:出现严重反应需立即停药,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升压药等急救措施。
感染风险:
利妥昔单抗会清除 B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细菌、病毒(如乙肝病毒 HBV、巨细胞病毒 CMV)、真菌等感染风险,甚至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
用药前需筛查 HBV(HBsAg、HBcAb、HBV DNA),若为 HBV 携带者或既往感染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如恩替卡韦),并定期监测 HBV DNA;用药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
血液学毒性: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治疗期间需每 1-2 周监测血常规,若出现严重减少(如中性粒细胞 < 1.0×10⁹/L、血小板 < 50×10⁹/L),需暂停用药并给予支持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输注)。
心脏毒性: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有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衰)的患者需在用药前评估心脏功能,输注期间监测心率、血压,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药物相互作用:
与化疗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加血液学毒性和感染风险,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避免与活疫苗(如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合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 6-12 个月内(具体需遵医嘱)不可接种活疫苗,以免引发严重感染。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利妥昔单抗可能通过胎盘导致胎儿 B 细胞减少,孕妇仅在获益大于风险时使用;哺乳期女性用药期间需停止哺乳,直至停药后至少 6 个月。
儿童:除特定儿童淋巴瘤(如伯基特淋巴瘤)外,多数儿童自身免疫病或肿瘤尚无明确用药数据,需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
六、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0%):发热、寒战、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疹、瘙痒、关节痛、肌肉痛、输注部位反应(红肿、疼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 5%):
严重输注反应 / 过敏性休克:需紧急急救。
乙肝病毒再激活:可导致急性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罕见但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意识模糊、肢体无力、视力障碍,需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可能危及生命。
心脏事件: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有基础心脏病者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