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普纳替尼能否用于儿童白血病治疗?
0 2025-08-22
普纳替尼(Ponatinib)是第三代 BCR-ABL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用于治疗对其他 TKI 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尤其对携带 T315I 突变的难治性患者具有独特疗效。但长期治疗中,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耐药,其机制涉及多维度生物学改变,具体原因如下:
靶点突变是最主要耐药原因,占普纳替尼耐药机制的 60% 以上。BCR-ABL 融合基因在治疗压力下发生二次突变,导致激酶区结构改变,降低普纳替尼与靶点的结合亲和力:
部分患者未检测到明确突变,但存在 BCR-ABL 基因拷贝数增加或蛋白过表达,导致药物无法有效抑制过量的靶点激酶:
肿瘤细胞通过激活其他信号通路绕过 BCR-ABL 的抑制,维持存活和增殖:
骨髓微环境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降低白血病细胞对普纳替尼的敏感性:
细胞对普纳替尼的摄取减少或外排增加,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不足:
CML 患者白血病细胞存在克隆异质性,治疗过程中敏感克隆被抑制,而耐药亚克隆(携带突变或异常通路)逐渐增殖主导:
普纳替尼耐药是靶点突变、通路代偿、微环境作用及克隆进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BCR-ABL 激酶区突变和信号通路激活是核心机制。临床中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耐药原因,结合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联合其他靶向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延缓耐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