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特珠单抗

2025-08-19

阿特珠单抗:免疫治疗开启癌症治疗新征程

在癌症治疗领域,免疫治疗药物的问世宛如一场革命,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作为免疫治疗药物中的明星成员,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崭露头角,成为癌症治疗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阿特珠单抗属于重组人单克隆抗体,它的核心作用机制聚焦于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的博弈。肿瘤细胞常常会利用一些 “伪装手段” 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其中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 - L1)便是关键的 “帮凶”。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会高表达 PD - L1,当它与 T 细胞表面的 PD - 1 以及 B7.1 受体结合后,就如同给 T 细胞戴上了 “枷锁”,抑制了细胞毒性 T 细胞活性、T 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产生,使得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 “视而不见”。而阿特珠单抗恰似一把 “精准钥匙”,能特异性地与 PD - L1 紧密结合,阻断其与 PD - 1 和 B7.1 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解开 T 细胞的 “枷锁”,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让 T 细胞能够重新识别并高效杀伤肿瘤细胞。

自上市以来,阿特珠单抗获批的适应症不断拓展,为多种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在尿路上皮癌方面,无论是局部晚期还是转移性尿路上皮膀胱癌患者,若在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方案期间或治疗后病情仍在进展,抑或是接受含铂类药物辅助治疗 12 个月内病情进展,阿特珠单抗都可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对于 EGFR 基因、ALK、ROS1 重排阴性或未知,且有 PD - 1 表达(PD - 1≥1%)、PS(体力活动状态)评分 0 - 2 的患者,阿特珠单抗可作为一线用药;对于经含铂类化疗方案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携带 EGFR 或 ALK 肿瘤基因突变在接受 FDA 批准疗法后仍出现疾病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它可作为二线用药,且在二线用药时无需评估 PD - L1 表达水平,在不同 PD - L1 表达水平的患者中都能发挥作用。此外,阿特珠单抗在三阴乳腺癌、结肠癌等癌症治疗中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如在 PD - L1 阳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中,与白蛋白 - 紫杉醇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对于 III 期缺陷错配修复(dMMR)结肠癌患者,加入阿特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延迟复发或死亡。

在用法用量上,阿特珠单抗通常为静脉滴注给药。常见规格为 1200 毫克 / 20 毫升,推荐剂量为 1200mg,需稀释至 250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首次静脉滴注需 60min 以上,若首次能够耐受,后续滴注时间可调整为 30min 以上,但严禁快速静脉注射,每 3 周给药 1 次,治疗持续至疾病恶化或出现无法接受的毒性反应。

然而,阿特珠单抗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涵盖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肝炎、免疫相关性结肠炎、免疫相关性内分泌疾病、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以及输液反应等。临床试验中还发现了如恶心、腹痛、便秘、腹泻、疲乏、发热、外周水肿、尿路感染、食欲降低、腰痛、关节痛、血尿、呼吸困难、咳嗽、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有淋巴细胞降低、低血钠、贫血、ALP 升高、肌酐升高、ALT 及 AST 升高、低蛋白血症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临床有一系列应对措施,例如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性肺炎、肝炎、结肠炎等,会根据严重程度采取暂停用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甚至永久停药等措施。

作为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药物,阿特珠单抗在癌症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阿特珠单抗将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治愈的曙光,持续推动癌症治疗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迈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印度纳武单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