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替戊醇

2025-09-07

司替戊醇中文使用说明书

一、药品基本信息

  1. 通用名称:司替戊醇

  2. 英文名称:Stiripentol

  3. 药物类型:西药,属于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上调 GABA 能神经元活性发挥抗癫痫作用。作为治疗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Dravet 综合征)的 “孤儿药”,司替戊醇在癫痫治疗领域有独特地位。

  4. 医保情况:非医保药品。

二、适应症

与氯巴占或丙戊酸盐联合使用,治疗婴幼儿时期的肌阵挛性癫痫引发的全身性强直 - 阵挛性癫痫发作,尤其适用于对氯巴占和丙戊酸盐单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 6 个月及以上且体重≥7 kg 的服用氯巴占患者的 Dravet 综合征相关癫痫发作。需注意,目前尚无临床数据支持使用司替戊醇作为单药治疗 Dravet 综合征 。

三、作用机制

司替戊醇能上调 GABA 能神经元活性,具体来说,其可能通过调节相关神经递质系统,增加 γ- 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或增强 GABA 的作用效果,进而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

四、药品规格

常见规格有 250mg / 片,60 片 / 瓶;还有司替戊醇干混悬剂,规格有 500mg 及 250mg 。

五、用法用量

  1. 司替戊醇为处方药,务必由医生依据病情开具处方拿药,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切勿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

  2. 剂量计算: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分 2~3 次服用。与氯巴占或丙戊酸盐联合辅助治疗开始时,应采取剂量递增的方式,经 3 天达到每天每公斤体重 50 毫克的推荐剂量 。患有严重肌阵挛型癫痫(SMEI)的<3 岁的婴儿使用本品时应个体化,且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临床收益和风险。在年幼患者中只有明确诊断为 SMEI 时才可使用本品辅助治疗 。

  3. 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时的剂量调整

  • 与氯巴占合用:在关键性研究中,当开始使用本品时,氯巴占日给药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 0.5 毫克,分两次给药。若出现不良反应或氯巴占超剂量给药(如幼儿嗜睡、肌张力低下、易怒现象)的症状,氯巴占日剂量每周应减少 25%。在 Dravet 综合征患儿中合用本品,氯巴占和去甲氯巴占的血药浓度可分别增加 2~3 倍和 5 倍 。

  • 与丙戊酸钠合用:除临床安全性方面的原因外,加用本品时通常不必调整丙戊酸钠的日剂量。若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时,丙戊酸钠的剂量每周应减少 30% 。

  • 出现血细胞计数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时:需根据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后调整本品剂量或停用本品 。

  1. 服用方式:应在进食时服用,因为本品在酸性环境中很快降解。不能与牛奶或奶制品 (酸奶、软奶油奶酪等)、碳酸饮料、果汁或含有咖啡因或茶碱的饮料同服 。此外,袋装粉剂比胶囊剂的 Cmax(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稍高,制剂间生物不等效。若需要更换剂型应在临床监测下进行,以防出现耐受性问题 。

六、不良反应

  1.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

  • 嗜睡:发生率约 67%,司替戊醇与氯巴占联合给药会导致氯巴占及其活性代谢物水平升高,可能加重嗜睡症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包括酒精)可增强司替戊醇的嗜睡作用 。

  • 食欲下降:发生率约 45%,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发生率约 27%),接受司替戊醇治疗的患者中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也更高。鉴于这些不良反应的频率,应仔细监测接受司替戊醇治疗的儿科患者的生长 。

  • 激越:发生率约 27% 。

  • 共济失调:发生率约 27%,患者可能出现动作协调性变差的表现 。

  • 张力减退:发生率约 24% 。

  • 恶心:发生率约 15% 。

  • 震颤:发生率约 15% 。

  • 构音障碍:发生率约 12%,表现为发音不清 。

  • 失眠:发生率约 12% 。

    1. 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 且<10%):中性粒细胞减少(停用后消失)、易怒、行为障碍、有攻击行为、对立行为、兴奋过度、睡眠障碍、运动功能亢进、恶心、呕吐、γ - GT 升高(尤其是合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时) 。

    2. 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1% 且<1%):复视(当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光敏性皮炎、皮疹、皮肤过敏、荨麻疹、疲劳 。

    3.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0.1%):肝功能检查异常 。

    七、禁忌

    对司替戊醇或其任何辅料过敏者禁止使用 。

    八、注意事项

    1. 嗜睡相关:处方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嗜睡。若在与氯巴占同时给药期间发生嗜睡,考虑将氯巴占初始剂量减少 25%。若嗜睡持续存在,应考虑进一步将氯巴占减少 25%,并应调整其他具有镇静作用的合并抗惊厥药物的剂量。同时,处方医师应提醒患者不要从事需要高度精神警觉的危险活动,如操作危险机械或机动车,直至明确司替戊醇对精神警觉的影响 。

    2. 食欲与体重:鉴于司替戊醇可引起食欲和体重下降,应仔细监测接受司替戊醇治疗的儿科患者的生长。在某些情况下,将合并使用的丙戊酸盐剂量减少 30%/ 周,可减少食欲和体重减轻 。

    3. 血液学指标监测:应在开始司替戊醇治疗前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等),然后每 6 个月进行一次。因为司替戊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在接受司替戊醇治疗的患者中,有 13% 的患者在试验期间观察到中性粒细胞计数从基线时正常降低至低于 1500 个细胞 /mm³ ;同时,司替戊醇也可引起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13% 的司替戊醇 - 治疗患者中观察到血小板计数从基线时正常降低至试验期间低于 150,000/µL 。

    4. 戒断症状:与大多数抗癫痫药物一样,司替戊醇通常应逐渐停药,以尽量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和癫痫持续状态的风险 。

    5. 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对苯丙酮尿症(PKU)患者可能有害。司替戊醇口服混悬剂含有苯丙氨酸(一种阿斯巴甜成分),每个 250 mg 包装含 1.40 mg 苯丙氨酸;每 500 mg 包装含 2.80 mg 苯丙氨酸。在为 PKU 患者处方司替戊醇口服混悬剂之前,需考虑所有来源的苯丙氨酸每日总量,包括司替戊醇口服混悬剂。而司替戊醇胶囊不含苯丙氨酸 。

    6. 自杀行为和意念:抗癫痫药物(AED,包括司替戊醇)会增加服用这些药物治疗任何适应症的患者自杀想法或行为的风险。接受任何 AED 治疗任何适应症的患者应监测抑郁的出现或恶化、自杀想法或行为和 / 或情绪或行为的任何异常变化。任何考虑处方司替戊醇或任何其他 AED 的人必须平衡自杀想法或行为的风险与未治疗疾病的风险。癫痫和许多其他处方 AED 的疾病本身与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自杀想法和行为风险增加相关。若在治疗期间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处方医生需要考虑任何特定患者出现的这些症状是否与正在治疗的疾病有关。应告知患者、其护理人员和家属 AED 会增加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应告知其需要警惕抑郁体征和症状的出现或恶化、情绪或行为的任何异常变化或自杀想法、行为或自我伤害想法的出现。应立即向医疗保健提供者报告相关关注行为 。

    7. 药物相互作用

    • 司替戊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体外数据显示,司替戊醇是 CYP1A2、CYP2B6 和 CYP3A4 的抑制剂和诱导剂。由于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当与司替戊醇伴随给药时,应根据临床情况考虑调整 CYP1A2 底物(如茶碱、咖啡因)、CYP2B6 底物(如舍曲林、塞替派)和 CYP3A4 底物(如咪达唑仑、三唑仑、奎尼丁)的剂量。由于可能抑制酶 / 转运蛋白活性,若与司替戊醇伴随给药时发生不良反应,应考虑减少 CYP2C8、CYP2C19 底物(如地西泮、氯吡格雷)、P - 糖蛋白(P - gp)底物(如卡马西平)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底物(如甲氨蝶呤、哌唑嗪、格列本脲)的剂量 。

    • 其他药物对司替戊醇的影响:当与 CYP1A2、CYP3A4 或 CYP2C19 强效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联合给药时,可能发生导致司替戊醇浓度降低的基于诱导的相互作用,因为这些酶均可代谢司替戊醇。应避免司替戊醇与强诱导剂合并使用,或进行剂量调整 。

    • 与 CNS 抑制剂和酒精合用:司替戊醇与其他 CNS 抑制剂(包括酒精)合并使用可能增加镇静和嗜睡的风险 。

    1. 特殊人群

    •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 。

    • 儿童患者:由于关键的临床研究不包括 3 岁以下的儿童,因此,建议 6 个月至 3 岁的儿童应用本品治疗时应小心监测 。

    • 育龄期女性患者:怀孕期间不能停药,否则疾病的恶化会对患者及胎儿产生不利影响,育龄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

    • 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不推荐母乳喂养,若需母乳喂养应仔细监测对婴儿可能的不良反应 。

    1. 日常活动:考虑到患者基础疾病及长期服药,服用本品的患者不宜驾驶车辆和进行机械操作 。

    2. 剂型更换:由于袋装粉剂和胶囊剂生物不等效,若需更换剂型,应在临床监测下进行,防止出现耐受性问题 。

    请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司替戊醇,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喜保宁氨己烯酸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