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 B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20 抗原发挥作用,目前在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两大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药物。
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利妥昔单抗的核心适应症是 CD20 阳性的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这是一组起源于 B 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对于 DLBCL 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 CHOP 化疗方案(R-CHOP)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能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将 5 年生存率提升约 15%-20%,大幅改善患者预后。在滤泡性淋巴瘤治疗中,利妥昔单抗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化疗,都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尤其在维持治疗阶段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此外,利妥昔单抗还用于治疗 mantle 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其他 CD20 阳性 B 细胞淋巴瘤,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传统化疗的不良反应。
除淋巴瘤外,利妥昔单抗也获批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的治疗。CLL 是一种成熟 B 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高表达 CD20 抗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物(如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可提高 CLL 患者的缓解深度,延长生存期,尤其对老年或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毒性,改善生活质量。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类风湿关节炎(RA)是其重要适应症之一,尤其适用于对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或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反应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 RA 患者。利妥昔单抗通过清除异常活化的 B 细胞,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和炎症因子释放,从而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损伤进展,降低疾病活动度。临床数据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约 50%-60% 的 RA 患者可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
此外,利妥昔单抗还用于治疗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等自身免疫性血管炎。这些疾病由异常免疫反应引发血管炎症,可累及肺、肾等重要器官。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 B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能有效诱导疾病缓解并维持治疗效果,尤其对环磷酰胺治疗不耐受或复发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减少了长期使用环磷酰胺带来的毒副作用。
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利妥昔单抗也展现出治疗潜力,如用于治疗难治性寻常型天疱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通过调节 B 细胞功能控制异常免疫反应。但这些应用多基于临床研究或指南推荐,具体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利妥昔单抗的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和患者的 CD20 表达状态。在恶性肿瘤中,需通过病理检测确认肿瘤细胞 CD20 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虽无需检测 CD20 表达,但需明确患者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或存在禁忌症。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输注反应、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通过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利妥昔单抗主要用于治疗 CD20 阳性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肿瘤,以及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