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2025-08-18

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利妥昔单抗的输注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首次输注后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需通过规范的预防措施、分级处理及密切监测,降低反应风险并确保治疗安全。

预防措施是减少输注反应的关键。输注前 30 分钟需常规给予预处理: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 25-50mg 口服或肌注)抑制过敏反应;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500-1000mg 口服)预防发热;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5-10mg 静注)减轻炎症反应。首次输注时起始速度需缓慢,通常以 50mg/h 开始,若无不适,每 30 分钟可增加 50mg/h,最大速度不超过 400mg/h;后续输注可根据耐受情况适当提高起始速度,但仍需逐步递增。输注前需备好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吸氧设备、升压药等),建立静脉通路并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

轻度输注反应的处理以观察和对症为主。表现为低热(<38.5℃)、寒战、轻微头痛或乏力,无明显生命体征异常。此时无需停药,可减慢输注速度(如降至原速度的 50%),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温水擦浴或退热贴物理降温,若体温持续升高可追加对乙酰氨基酚;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多数患者经上述处理后症状可在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缓解,缓解后可尝试逐步恢复原输注速度。

中度输注反应需暂停输注并强化对症。表现为发热(38.5℃-39℃)、明显寒战、皮疹、瘙痒、恶心、胸闷或呼吸困难,血压轻度下降(较基础值降低<30mmHg)。应立即暂停输注,给予吸氧(2-4L/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10mg 或氢化可的松 100mg;苯海拉明 25-50mg 肌注缓解瘙痒和皮疹;若伴恶心呕吐可给予昂丹司琼 4mg 静注。每 15 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待症状完全缓解(通常需 30 分钟至 1 小时),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可以原速度的 50% 重新开始输注,并密切观察是否再次出现反应。

严重输注反应需紧急抢救并终止治疗。表现为高热(>39℃)、剧烈寒战、严重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90mmHg 或较基础值降低≥30mmHg)、心律失常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不足 1%。需立即停止输注,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4-6L/min);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0.3-0.5ml(1:1000),必要时 5-10 分钟重复一次;快速静脉补液(生理盐水 500-1000ml)维持血压,若血压仍低可使用升压药(如多巴胺);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20mg 及苯海拉明 50mg;支气管痉挛者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同时启动急救流程,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电解质,直至症状完全缓解。此类患者后续应避免再次使用利妥昔单抗。

输注后的监测与后续管理不可忽视。输注结束后需观察至少 1-2 小时,无异常反应方可离院;告知患者若离院后出现迟发性反应(如皮疹加重、呼吸困难、发热)需立即就医。对于曾发生轻度或中度反应的患者,下次输注时需加强预处理(如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并降低起始输注速度(如 25mg/h),逐步缓慢递增。记录每次输注反应的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转归,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特殊人群的输注反应管理需更谨慎。老年患者、合并心肺疾病(如哮喘、冠心病)或既往有过敏史者,需在输注前全面评估风险,预处理时可适当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首次输注建议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中心进行。输注过程中若患者诉不适,需及时沟通并评估,避免因症状被忽视而进展为严重反应。

总之,利妥昔单抗输注反应的处理核心是 “预防为先、分级应对、密切监测”:通过规范预处理和控制输注速度降低风险;轻度反应减慢速度并对症,中度反应暂停输注并强化用药,严重反应立即停药抢救;全程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多数输注反应经及时处理可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患者无需因顾虑反应而拒绝治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印度利妥昔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