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维罗非尼作为 BRAF V600 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需关注其常见表现及管理措施,以保障治疗安全。其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皮肤、胃肠道、全身及其他系统,多数为轻中度,通过对症处理或剂量调整可有效控制。
皮肤不良反应是维罗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具有特征性。皮疹是最常见的表现,发生率约为 60%-70%,多在治疗后 1-2 周出现,表现为轻中度红斑、丘疹或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光敏反应也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 30%-40%,患者暴露于阳光后可能出现皮肤晒伤、红斑、瘙痒或水疱,这与药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强相关。此外,还可能出现脱发(发生率约 20%)、手足综合征(约 10%)等。临床管理中,需建议患者避免强光暴露,外出时涂抹高倍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皮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口服抗组胺药缓解;严重皮疹(如 3 级及以上)需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后降低剂量恢复治疗。
胃肠道不良反应在维罗非尼治疗中也较为常见。腹泻发生率约为 40%-50%,多为轻中度,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恶心和呕吐发生率约为 30%-40%,通常为轻度,少数患者可能因严重呕吐影响进食。腹痛和便秘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 10%-20%。应对措施包括:腹泻时给予洛哌丁胺等止泻药物,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恶心呕吐可使用昂丹司琼等止吐药;建议患者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油腻或刺激性食物。若出现 3 级及以上胃肠道反应,需暂停用药并评估是否需要剂量调整。
全身及代谢异常也是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乏力发生率约为 50%-60%,多数为轻中度,表现为体力下降、活动耐力降低,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发热发生率约为 20%-30%,多为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维罗非尼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ALT、AST)升高,发生率约为 20%-30%,多数无明显症状,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轻度异常可继续用药并密切观察,中度以上异常需暂停用药并给予保肝治疗,待指标恢复后调整剂量。
其他不良反应相对少见但需关注。关节痛和肌痛发生率约为 20%-30%,表现为关节或肌肉酸痛、僵硬,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高血压发生率约为 10%-15%,可能与药物对血管的影响相关,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给予降压药物。此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眼干等眼部症状,或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通常为轻度,无需特殊处理,严重时需就医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维罗非尼可能引发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包括角化棘皮瘤),发生率约为 2%-5%,多在治疗后数月内出现。临床需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发现新发皮肤病变及时活检明确诊断,确诊后需暂停用药并进行局部治疗(如手术切除),后续可恢复维罗非尼治疗。此外,还可能出现 QT 间期延长,发生率约为 5%-10%,与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相关,有心脏病史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风险更高,治疗前及治疗中需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避免与其他可能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联用。
总体而言,维罗非尼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胃肠道症状和乏力最为常见,多数可通过对症治疗或剂量调整控制。临床治疗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尤其是皮肤检查和肝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在用药期间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