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塞瑞替尼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采取分层处理策略,结合对症治疗、饮食调节和剂量管理,以减轻患者不适并保障治疗连续性。
对症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核心措施。针对腹泻,轻中度(每日排便 3-6 次)可口服洛哌丁胺,首次 4mg,随后每腹泻一次追加 2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16mg;同时需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温水,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若腹泻伴腹痛,可联用解痉药(如颠茄片)缓解肠道痉挛。对于恶心呕吐,轻度可口服甲氧氯普胺或昂丹司琼,中度需增加止吐药剂量或联合用药(如昂丹司琼 + 地塞米松),避免空腹服药,可在进食时或餐后 30 分钟内服用塞瑞替尼以减少刺激。腹痛明显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胃肠道黏膜损伤。
饮食调节对减轻胃肠道负担至关重要。建议患者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模式,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辛辣、生冷及产气食物(如辣椒、肥肉、碳酸饮料)。采用少食多餐原则,将每日 3 餐改为 5-6 小餐,每餐不宜过饱,减轻胃肠蠕动负担。腹泻期间可适当食用小米粥、蒸苹果等收敛性食物,补充电解质;恶心呕吐时可饮用姜茶或薄荷茶缓解不适,避免进食气味浓烈的食物。同时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以温水、淡盐水或清汤为主,避免空腹饮水。
剂量调整需根据不良反应分级规范进行。按照 CTCAE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1 级(轻微症状,不影响日常活动)无需调整剂量,加强对症处理和监测即可;2 级(症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需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至 1 级以下后,以原剂量的 75% 恢复治疗;3 级(严重症状,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需立即停药,给予强化对症治疗(如静脉补液、静脉用止吐药),症状缓解后以原剂量的 50% 重启治疗;4 级(危及生命)需永久停药。剂量调整后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再次出现严重反应,需进一步降低剂量或考虑停药。
全程监测与并发症预防不可忽视。治疗期间需记录胃肠道反应的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定期监测血常规、电解质(钾、钠、氯)和肾功能,及时发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肾功能损伤。腹泻超过 24 小时或伴高热、血便时,需排查肠道感染,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和培养,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长期腹泻或呕吐患者需评估营养状态,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对于高龄、基础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肠炎)患者,需提前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用药初期加强监测频率。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障。需告知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常见表现及应对措施,指导其正确使用对症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教会患者识别严重不良反应信号(如持续呕吐无法进食、尿量明显减少、头晕乏力),出现时及时就医。强调规律服药和随访的重要性,不可因症状轻微而忽视监测,也不可因症状明显自行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鼓励患者记录饮食日记,明确个人不耐受食物并避免食用,逐步探索适合自身的饮食模式。
总之,塞瑞替尼引起的胃肠道反应需通过对症治疗快速缓解症状,结合饮食调节减轻胃肠负担,依据分级标准规范剂量调整,同时加强监测和患者教育,多维度降低不良反应影响,确保靶向治疗安全有效进行。多数患者通过科学管理可耐受胃肠道反应,无需终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