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维罗非尼引起的皮疹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 60%-70%,多在治疗后 1-2 周出现。皮疹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因此需根据皮疹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同时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
分级处理原则是皮疹管理的核心。根据不良反应分级标准,1 级皮疹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面积局限(<10% 体表面积),无明显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此时无需暂停维罗非尼治疗,可外用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如保湿乳液)保持皮肤滋润,同时局部涂抹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 2 次,缓解炎症反应。若伴有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每晚 1 次,减轻不适症状。
2 级皮疹表现为中度红斑、丘疹或斑丘疹,面积较广(10%-30% 体表面积),伴随明显瘙痒或轻微疼痛,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处理上需加强局部治疗,改用中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 1-2 次;口服抗组胺药控制瘙痒,必要时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20-30mg / 日,连续 3-5 天)快速缓解症状。同时需密切观察皮疹变化,每 2-3 天评估一次,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考虑暂时降低维罗非尼剂量(如从 960mg 每日两次减至 720mg 每日两次)。
3 级及以上皮疹表现为重度弥漫性皮疹(>30% 体表面积),伴随严重瘙痒、疼痛、水疱或皮肤破溃,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可能继发感染。此时需立即暂停维罗非尼治疗,给予系统性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40-60mg / 日),待皮疹明显缓解后逐渐减量;若怀疑合并感染,需加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局部加强护理,破溃处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待皮疹降至 1 级以下时,再以较低剂量(如 720mg 每日两次)恢复维罗非尼治疗,后续根据耐受情况逐步调整剂量。
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对减少皮疹发生和减轻症状至关重要。患者需避免强光暴晒,外出时穿戴防晒衣帽、涂抹 SPF 30 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因维罗非尼可能增强皮肤光敏性,紫外线暴露会加重皮疹。日常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和保湿乳液,避免刺激性强的香皂、护肤品或化妆品,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37℃左右),避免用力搓擦皮肤,减少皮肤刺激。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或紧身衣物摩擦皮疹部位。
用药调整与监测需严格遵循医嘱。轻度皮疹(1-2 级)通常无需停药,通过对症处理即可控制;中重度皮疹(3 级及以上)需及时停药,待症状缓解后再低剂量恢复,避免因持续严重皮疹导致皮肤损伤或感染。治疗期间需定期记录皮疹变化(如范围、形态、症状),每次复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必要时拍摄照片供医生评估。若皮疹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或全身不适,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合并感染或其他严重皮肤反应(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避免延误治疗。
特殊情况处理需个体化评估。对于既往有严重皮肤病史(如湿疹、银屑病)的患者,使用维罗非尼前需告知医生,治疗期间需加强皮肤监测,必要时联合皮肤科医生共同管理。若皮疹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维罗非尼剂量或治疗方案,平衡疗效和安全性。患者切勿因皮疹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
总之,维罗非尼引起的皮疹需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处理,轻度皮疹以局部护理和对症治疗为主,中重度皮疹需结合系统用药和剂量调整,同时加强日常防晒和皮肤护理。通过规范的处理和密切监测,多数皮疹可得到有效控制,保障靶向治疗顺利进行。患者在出现皮疹后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获取专业指导,避免自行处理不当导致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