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2025-08-18

利妥昔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利妥昔单抗作为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在治疗 B 细胞淋巴瘤等疾病时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多数可通过预处理和对症治疗控制,临床需关注其常见表现及管理要点。

输注相关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首次输注后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轻度表现为发热、寒战、乏力、头痛,发生率约 20%-30%;中度可能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呼吸困难,发生率约 10%-15%;严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少见,发生率不足 1%。预防措施包括输注前 30 分钟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糖皮质激素,首次输注速度需缓慢(起始 50mg/h),无反应再逐渐加量。出现轻度反应可减慢输注速度并密切观察,中度反应需暂停输注并对症处理,严重反应需立即停药并抢救。

血液系统毒性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约 15%-25%,多在治疗后 1-3 周出现,其中 3-4 级减少发生率约 5%-10%,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 5%-10%,严重减少(<50×10⁹/L)少见。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严重减少时需暂停治疗,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合并感染的患者需控制感染后再继续用药。

皮肤及黏膜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黏膜溃疡。皮疹多为轻中度斑丘疹或荨麻疹,发生率约 10%-15%,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口服抗组胺药缓解。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皮肤反应(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虽罕见但需立即停药并专科处理。口腔黏膜溃疡发生率约 5%-8%,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如康复新液)或局部止痛药(如利多卡因凝胶)减轻症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消化系统反应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恶心发生率约 10%-15%,多为轻度,可通过饮食调节(少食多餐)或口服止吐药(如昂丹司琼)缓解。腹泻发生率约 5%-10%,通常为轻中度,注意补水防脱水,严重时可使用洛哌丁胺止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 5%-8%,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轻度异常可继续用药并观察,显著升高需暂停治疗并给予保肝药物。

感染风险增加是需重点关注的长期不良反应。利妥昔单抗会导致 B 淋巴细胞耗竭,使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升高,尤其是治疗后 6-12 个月内。常见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发生率约 15%-20%,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真菌感染)发生率约 2%-5%。治疗前后需筛查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慢性乙肝患者需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建议患者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接种疫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活疫苗),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抗感染治疗。

其他少见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反应(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和关节肌肉疼痛。低血压多与输注反应相关,减慢输注速度或补液后可缓解;心律失常少见,有心脏病史患者需加强监测;关节肌肉疼痛发生率约 5%-10%,多为轻中度,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治疗方案及患者基础状态相关。联合化疗时,血液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可能加重;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和严重不良反应风险更高。临床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预处理方案,治疗中密切监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耐受治疗,不影响疗效发挥。患者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上一篇: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下一篇:印度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效果如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