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维罗非尼属于BRAF 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抑制剂类靶向抗肿瘤药物,是针对 BRAF 基因突变驱动型肿瘤的精准治疗药物,在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首个获批用于 BRAF V600 突变型黑色素瘤的口服靶向药物,它通过特异性抑制突变 BRAF 蛋白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信号,开创了 BRAF 突变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在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体系中,激酶抑制剂是核心分支之一。这类药物通过精准抑制肿瘤细胞内异常激活的激酶分子,阻断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BRAF 是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家族的关键成员,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的信号调控中发挥核心作用。正常情况下,BRAF 的活性受上游信号严格调控,而在部分肿瘤中,BRAF 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最常见的是 V600E 突变,约占所有 BRAF 突变的 90%),导致 BRAF 蛋白持续激活,不受上游信号控制,持续向细胞内传递异常增殖信号,最终引发肿瘤发生发展。
维罗非尼的核心作用靶点是 BRAF V600 突变型蛋白。BRAF 基因位于人类第 7 号染色体,编码 RAF 家族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当 BRAF 发生 V600 突变时,其激酶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持续激活的构象,无需 RAS 蛋白的激活即可持续磷酸化下游的 MEK 蛋白,异常激活 RAS-RAF-MEK-ERK 信号通路。这条通路的持续激活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凋亡抑制,最终形成肿瘤。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约 50% 存在 BRAF V600 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结直肠癌等其他肿瘤中也有一定发生率。
作为特异性 BRAF 抑制剂,维罗非尼通过与 BRAF V600 突变型蛋白的激酶域竞争性结合,直接抑制其激酶活性,从而阻断下游 MEK/ERK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这种抑制作用具有高度的靶点特异性,对野生型 BRAF 的抑制作用较弱,因此能在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维罗非尼对 BRAF V600E 突变的抑制活性极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极低,可高效阻断异常信号传导。
在临床应用中,维罗非尼的适应症主要聚焦于 BRAF V600 突变阳性的恶性肿瘤。其最主要的适应症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这也是其获批的首个临床应用场景。对于 BRAF V600 突变阳性的黑色素瘤患者,维罗非尼能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大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此外,维罗非尼还被批准用于治疗 BRAF V600 突变阳性的 Erdheim-Chester 病,这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BRAF 突变在这类疾病中也有一定发生率。
从药物特性来看,维罗非尼属于小分子口服靶向抑制剂,具有给药便捷的特点。其推荐剂量为 960mg,每日两次口服,空腹或随餐服用均可。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快速被吸收并选择性分布到肿瘤组织中,与 BRAF V600 突变蛋白结合发挥作用。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维罗非尼的不良反应具有独特性,常见的包括皮疹、光敏反应、关节痛、疲劳等,这些不良反应与药物对 BRAF 信号通路的抑制相关,通过对症处理或剂量调整通常可有效管理。
维罗非尼作为 BRAF 抑制剂类药物的代表,其作用机制充分体现了靶向治疗的精准性优势。与传统化疗 “全面杀伤” 不同,它仅针对携带 BRAF V600 突变的肿瘤细胞发挥作用,对不携带该突变的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因此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全身毒性。这种精准治疗模式显著改善了 BRAF 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过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 1 年,而维罗非尼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 13-16 个月,部分患者甚至获得长期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BRAF 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能会出现耐药问题,主要与 MEK 通路的代偿性激活、BRAF 基因二次突变等机制相关。为克服耐药,临床常采用 BRAF 抑制剂与 MEK 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方案,通过双重抑制 RAS-RAF-MEK-ERK 通路,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发生。但维罗非尼作为首个 BRAF 抑制剂,为后续联合治疗方案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