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乳腺癌,哌柏西利还能治疗哪些疾病?
0 2025-08-26
艾思瑞(通用名:吡非尼酮,Pirfenidone)作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的核心药物,其作用机制并非单一靶点调控,而是通过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三大维度的协同作用,阻断肺纤维化的病理进展链条,延缓肺功能下降。这种多通路干预特性,使其成为应对 IPF 复杂病理机制的关键药物,以下从具体机制展开详细解析。
一、抗炎作用:阻断炎症启动与放大环节
IPF 的发病始于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炎症细胞浸润与促炎因子释放会持续破坏肺组织结构,同时诱导成纤维细胞活化 —— 这是肺纤维化的 “起始推手”。吡非尼酮通过多重途径抑制炎症反应,从源头减少纤维化诱因:
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肺组织受损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会大量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 6(IL-6)等促炎因子。这些因子不仅会加重肺组织炎症水肿,还会激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信号。吡非尼酮可通过抑制核因子 -κB(NF-κB)信号通路(炎症反应的核心调控通路),减少上述促炎因子的基因转录与蛋白合成,从而减弱炎症反应的 “放大效应”。
调控炎症细胞活性:研究表明,吡非尼酮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与吞噬活性,减少其在肺损伤部位的聚集;同时可下调巨噬细胞的活化程度,降低其释放炎症介质与促纤维化因子的能力,避免炎症细胞过度激活导致的肺组织持续损伤。
抑制炎症相关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能降解肺组织 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外基质)的酶类,在炎症损伤期,MMPs 的异常升高会破坏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吡非尼酮可抑制 MMP-1、MMP-9 等亚型的活性,减少 ECM 的过度降解,维持肺组织结构稳定,为后续修复过程奠定基础。
二、抗纤维化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与 ECM 过度沉积
肺纤维化的核心病理特征是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以及 ECM(主要为胶原蛋白 Ⅰ、Ⅲ 型)的过度沉积,最终导致肺组织硬化、功能丧失。吡非尼酮通过多靶点干预这一过程,直接阻断纤维化进展: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分化: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是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关键细胞因子,它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其分化为具有强胶原合成能力的肌成纤维细胞。吡非尼酮可通过抑制 TGF-β/Smad 信号通路(TGF-β 发挥作用的核心通路),减少 Smad2/3 蛋白的磷酸化,从而阻断 TGF-β 对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信号,抑制其增殖与分化;同时,该药还能下调成纤维细胞表面的 TGF-β 受体表达,进一步减弱 TGF-β 的作用。
减少胶原蛋白合成与沉积:肌成纤维细胞是合成胶原蛋白的主要细胞,吡非尼酮可直接抑制肌成纤维细胞中胶原蛋白 Ⅰ、Ⅲ 型的基因表达与蛋白合成,减少 ECM 的 “原料供应”;此外,它还能通过调节 ECM 代谢平衡,抑制脯氨酸羟化酶(胶原蛋白合成的关键酶)的活性,进一步降低胶原蛋白的生成量,避免 ECM 在肺间质内过度沉积。
抑制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除 TGF-β/Smad 通路外,吡非尼酮还能作用于其他与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通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通路。PDGF 与 FGF 均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吡非尼酮可通过抑制这些通路的受体激活,减少成纤维细胞向肺损伤部位的聚集,从空间上限制纤维化病灶的扩展。
三、抗氧化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对肺组织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 IPF 发病的重要协同因素 —— 肺组织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易受活性氧(ROS)攻击,而 IPF 患者肺内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减弱,导致 ROS 大量蓄积。过量 ROS 不仅会直接损伤肺上皮细胞,还会激活炎症与纤维化信号通路,形成 “氧化损伤 - 炎症 - 纤维化” 的恶性循环。吡非尼酮的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清除活性氧(ROS):吡非尼酮分子结构中含有亲电子基团,可直接与 ROS(如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结合,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 ROS 对肺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肺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增强抗氧化系统功能:该药可上调肺组织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表达与活性。GSH 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能清除细胞内过量 ROS;SOD 则可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过氧化氢,再通过其他酶类进一步降解,从而增强肺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打破氧化应激与纤维化的恶性循环。
四、机制间的协同作用:形成 “抗炎 - 抗氧化 - 抗纤维化” 的立体防护网
艾思瑞的三大作用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协同、相互影响:抗炎作用减少了炎症诱导的纤维化启动信号,为抗纤维化作用奠定基础;抗氧化作用减轻了 ROS 对肺组织的损伤,同时减少了 ROS 介导的炎症与纤维化通路激活;抗纤维化作用则直接阻断了 ECM 的过度沉积,避免肺组织结构进一步破坏 —— 三者共同形成了针对 IPF 病理过程的立体防护网,最终实现延缓肺纤维化进展、改善患者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