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奥希替尼耐药的常见机制是什么?
0 2025-08-02
阿法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用于 EGFR 敏感突变(如 19 外显子缺失、21 外显子 L858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但多数患者在用药 6-18 个月后会出现耐药,导致肿瘤进展。耐药后需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肿瘤进展模式及患者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见应对策略如下:
耐药后第一步需通过组织活检或血液 ctDNA 检测明确耐药原因,常见机制包括:
若检测到 T790M 突变(常见耐药原因),可换用第三代 EGFR-TKI奥希替尼(80mg / 日)。临床研究显示,奥希替尼对 T790M 阳性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 60% 以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约 10-18 个月,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患者有效。
若存在 BRAF V600E 突变,可采用达拉非尼(BRAF 抑制剂)+ 曲美替尼(MEK 抑制剂) 联合方案,临床数据显示此类联合对 BRAF 突变 NSCLC 有效率约 60%。
若无明确靶向靶点,可采用含铂双药化疗:
EGFR 突变患者对单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单抗)响应率较低(约 5%-10%),但以下情况可考虑:
阿法替尼耐药后需避免盲目换药,核心原则是 **“先检测,再定方案”**:优先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耐药机制,针对性选择三代 EGFR-TKI、联合靶向抑制剂或化疗;无明确靶点时,化疗或联合免疫治疗仍是有效选择;特殊进展模式需结合局部治疗。全程需密切监测疗效,及时调整方案,以最大化延长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