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奥希替尼耐药的常见机制是什么?
0 2025-08-02
阿法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属于第二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同时也是不可逆的 ErbB 家族受体抑制剂。其核心特点是精准作用于肿瘤靶点,在肺癌等实体瘤治疗中应用广泛。
作为第二代 EGFR-TKI,它与第一代药物(如吉非替尼)相比有三大核心特征:
不可逆结合:与 EGFR 等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形成共价键,抑制作用更持久,而第一代药物为可逆性结合。
广谱抑制 ErbB 家族:除 EGFR(HER1)外,还能抑制 HER2、HER4 等受体,覆盖靶点更广泛,第一代药物主要针对 EGFR 单一靶点。
覆盖罕见突变:对 EGFR 罕见突变(如 G719X、L861Q、S768I)抑制活性更强,弥补了第一代药物对这类突变的疗效不足。
阿法替尼通过以下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与 EGFR、HER2、HER4 等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结合,阻止 ATP 与受体结合,抑制激酶磷酸化。
形成共价键实现不可逆抑制,持续阻断下游 RAS/RAF/MEK/ERK 和 PI3K/AKT/mTOR 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诱导凋亡。
间接减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营养供应。
这种机制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副作用较化疗更轻微。
与第一代 EGFR-TKI:第一代(如吉非替尼)可逆抑制 EGFR 敏感突变,对 HER2 无作用,易因 T790M 突变耐药;阿法替尼抑制更持久,对部分耐药患者和罕见突变有效。
与第三代 EGFR-TKI:第三代(如奥希替尼)针对 T790M 耐药突变,对野生型 EGFR 抑制弱;阿法替尼对 T790M 疗效有限,但对 HER2 突变肿瘤可能有效,适用人群不同。
携带 EGFR 敏感突变(19 外显子缺失、21 外显子 L858R)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含铂化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组织学 NSCLC。
推荐剂量为每日 40mg,空腹服用(进食前 1 小时或进食后 3 小时),整片吞服。副作用(如腹泻、皮疹)严重时需暂停用药或减量至 30mg / 日。长期用药需监测肝肾功能和肺部症状,警惕间质性肺病。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不可逆 EGFR-TKI 靶向药物,以靶点覆盖广、抑制持久为特点,主要用于 EGFR 敏感或罕见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需在基因检测指导下使用,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副作用,平衡疗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