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拉帕替尼作为 HER2 和 EGFR 双重靶向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皮肤产生多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皮疹、手足综合征、瘙痒等皮肤毒性反应,这些反应与药物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抑制作用密切相关。多数皮肤影响为轻至中度,通过规范护理和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不会影响整体治疗进程。
皮疹是最常见的皮肤影响,发生率约 40%-50%,多在用药后 1-2 周内出现。皮疹形态以斑丘疹或痤疮样皮疹为主,好发于面部(前额、双颊)、躯干上部及上肢伸侧,常伴随轻微瘙痒或灼热感。轻度皮疹(仅少数散在皮疹,无明显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注意皮肤清洁保湿即可;中度皮疹(皮疹数量较多,覆盖面积<10% 体表面积,伴明显瘙痒)需局部涂抹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症状;重度皮疹(皮疹密集,覆盖面积≥10% 体表面积,伴破溃或剧烈瘙痒)需暂停拉帕替尼治疗,待症状缓解后降低剂量重启,同时加强局部抗感染治疗,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手足综合征(掌跖感觉丧失性红斑综合征) 也是常见皮肤影响,发生率约 10%-15%。典型表现为手掌和足底对称性红斑、肿胀、麻木或刺痛感,严重时可出现水疱、脱皮甚至溃疡,影响日常活动。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与药物在肢端蓄积、抑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关,多在用药后 3-4 周出现。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手足摩擦和受压、穿宽松棉质鞋袜、使用保湿霜保持皮肤滋润;轻度症状可局部涂抹尿素软膏或含利多卡因的乳膏缓解疼痛;中度症状需减少日常活动并口服维生素 B6(每日 50-100mg);重度症状需暂停用药,待皮肤修复后调整拉帕替尼剂量,必要时联合物理治疗促进创面愈合。
瘙痒症状常伴随皮疹或独立出现,发生率约 20%-30%。瘙痒程度轻重不一,轻度瘙痒仅偶尔发作,不影响睡眠;重度瘙痒可导致患者搔抓不止,引发皮肤破损和感染。处理上需避免热水烫洗和刺激性洗涤剂,轻度瘙痒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保湿乳液;中度瘙痒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重度瘙痒需短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症状,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拉帕替尼剂量。
其他少见皮肤影响包括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等。皮肤干燥多因药物抑制皮脂腺功能所致,表现为四肢或躯干皮肤粗糙、脱屑,可通过每日使用保湿霜改善;色素沉着常见于长期用药患者,表现为面部或暴露部位皮肤颜色加深,停药后可逐渐消退,日常需注意防晒(如使用 SPF≥30 的防晒霜)减少色素沉着加重;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甲沟炎(指甲周围红肿疼痛),需保持指甲清洁,避免嵌甲,局部涂抹抗菌软膏预防感染。
拉帕替尼皮肤影响的发生机制与 EGFR 抑制直接相关。EGFR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广泛表达,参与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和修复过程,拉帕替尼抑制 EGFR 后,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受阻、表皮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皮肤反应。皮肤毒性的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和个体敏感性相关,多数患者在持续用药过程中症状会逐渐减轻,无需因轻度皮肤反应擅自停药。
临床管理中需注重分级评估和个体化处理:用药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皮肤反应及预防措施;用药期间定期检查皮肤状况,记录皮疹类型和范围;轻度反应以对症护理为主,中重度反应需及时干预并考虑剂量调整;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指导正确的皮肤护理方法,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科学管理,可最大限度减轻拉帕替尼对皮肤的影响,确保抗肿瘤治疗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