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西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025-08-04

西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围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精准靶向抑制展开,通过多重生物学效应阻断肿瘤进展,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环节:

一、竞争性阻断 EGFR 配体结合与信号传导

EGFR 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在正常细胞中参与生长、分化等生理过程,但在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肿瘤中常发生异常激活。西妥昔单抗通过以下方式阻断 EGFR 信号通路:

  • 特异性结合:其抗原结合区域可与 EGFR 胞外结构域(Ⅲ 区)高亲和力结合,占据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TGF-α)的结合位点,阻止配体与 EGFR 结合。

  • 抑制受体活化:配体结合受阻后,EGFR 无法发生同源或异源二聚化,导致胞内酪氨酸激酶域无法激活,进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如 RAS/RAF/MEK/ERK 通路和 PI3K/Akt/mTOR 通路)的传导。

  • 抑制肿瘤增殖:下游信号通路的阻断可抑制肿瘤细胞的 G1 期到 S 期转换,减少细胞增殖分裂,从而延缓肿瘤生长速度。

二、启动免疫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

西妥昔单抗作为单克隆抗体,可通过免疫系统发挥间接抗肿瘤作用,主要机制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 抗体的 Fc 段可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形成 “抗体 - 肿瘤细胞 - 免疫细胞” 复合物。

  • 这种结合会激活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膜结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 EGFR 表达水平越高,ADCC 效应越显著,这也是西妥昔单抗对高 EGFR 表达肿瘤疗效更优的原因之一。

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与转移

西妥昔单抗还可通过间接作用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具体包括:

  • 减少血管生成因子分泌:EGFR 信号通路被阻断后,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能力下降,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 降低肿瘤侵袭能力:EGFR 激活与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能力密切相关,西妥昔单抗可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风险。

  • 改善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 EGFR 信号,可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 T 细胞)的浸润,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用机制的临床意义

西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其治疗的特异性和有效性:仅对表达 EGFR 的肿瘤发挥作用,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因此相较于传统化疗副作用更可控。同时,其疗效与 EGFR 表达水平、KRAS/NRAS/BRAF 等基因状态密切相关 ——KRAS 野生型患者因 EGFR 信号通路未被下游突变激活,对西妥昔单抗的响应率显著更高,这也是临床用药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的重要原因。

总之,西妥昔单抗通过 “精准阻断信号 + 免疫杀伤 + 微环境调控” 的多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为 EGFR 阳性肿瘤患者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有效选择。

上一篇:印度西妥昔单抗靶向的分子靶点是什么?
下一篇:印度Palbociclib 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