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乐伐替尼(Lenvatinib)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作用机制围绕肿瘤生长的核心环节展开,通过精准抑制多个关键靶点,实现 “阻断肿瘤血管生成 +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的双重抗肿瘤效果。这种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性,使其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乐伐替尼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
1. 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提供营养和氧气,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是调控血管生成的核心信号通路。乐伐替尼通过与 VEGFR 家族(VEGFR1、VEGFR2、VEGFR3)的 ATP 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阻断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下游信号传导。这一过程直接阻止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切断肿瘤的 “营养供应线”,导致肿瘤因缺乏养分而生长受限,同时抑制肿瘤转移所需的血管网络形成。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
除抗血管生成外,乐伐替尼还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它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α(PDGFRα)等靶点,阻断肿瘤细胞内的增殖信号传导。例如,FGFR 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表达或突变,会持续刺激肿瘤细胞分裂;PDGFRα 则与肿瘤间质形成和细胞存活相关。乐伐替尼对这些靶点的抑制,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甚至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乐伐替尼还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发挥作用,减少炎症因子和促转移因子的释放,进一步抑制肿瘤进展。这种 “抗血管生成 + 直接抑瘤” 的双重机制,使其比单靶点药物更能全面阻断肿瘤的生存路径。
乐伐替尼是典型的多靶点药物,覆盖以下关键靶点,各靶点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明确作用:
1. VEGFR1、VEGFR2、VEGFR3
这是乐伐替尼最核心的靶点,其中 VEGFR2 是介导血管生成的主要受体,抑制该靶点可显著减少肿瘤新生血管。VEGFR3 则与淋巴管生成相关,其抑制可降低肿瘤淋巴转移风险。在肝癌、肾癌等高度依赖血管生成的肿瘤中,VEGFR 抑制是乐伐替尼发挥疗效的关键。
2. FGFR1-4
FGFR 家族在多种实体瘤中存在异常激活,如肝癌、胆管癌、胃癌等。FGFR 过度激活会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并促进血管生成。乐伐替尼对 FGFR1-4 的广谱抑制,尤其对 FGFR 扩增或突变的肿瘤具有针对性疗效,弥补了传统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这类肿瘤效果不佳的缺陷。
3. PDGFRα
PDGFRα 在肿瘤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细胞的存活调控。抑制 PDGFRα 可减少肿瘤间质的支持作用,降低肿瘤的侵袭能力,在肾癌、间质瘤等治疗中发挥辅助作用。
4. KIT
KIT 是一种干细胞因子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常存在突变激活,驱动肿瘤细胞增殖。尽管乐伐替尼对 KIT 的抑制并非主要作用,但该靶点的覆盖使其在部分 KIT 突变肿瘤中具有协同治疗效果。
5. RET
RET 原癌基因的突变或融合与甲状腺髓样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相关。乐伐替尼对 RET 的抑制可阻断其介导的肿瘤细胞存活信号,这也是其获批用于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乐伐替尼通过 “抗血管生成 + 抑制肿瘤增殖” 的双重作用机制,精准抑制 VEGFR、FGFR、PDGFRα、KIT、RET 等多个关键靶点,全面阻断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核心路径。这种多靶点协同作用使其在肝癌、甲状腺癌、肾癌等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临床使用中,明确其靶点覆盖范围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更精准地选择适应症和优化联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