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帕纳替尼作为一种强效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用于治疗耐药或不耐受其他 TKI 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但其临床应用中存在明确的血栓风险升高问题,需从机制和预防两方面深入理解。
帕纳替尼的血栓风险与其独特的作用靶点和药理特性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三方面机制:
帕纳替尼可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家族。VEGFR 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其被抑制后会导致内皮细胞增殖减少、修复能力下降,血管壁完整性受损。受损的内皮细胞会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凝血瀑布反应,同时抑制抗凝物质(如前列环素)的释放,打破凝血 - 抗凝平衡,促进血栓形成。
帕纳替尼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Src 家族激酶等的抑制,可能干扰血小板的正常信号传导。研究显示,其可能增强血小板的黏附能力,或通过改变血小板膜表面受体(如 GPⅡb/Ⅲa)的活性,导致血小板异常聚集。此外,药物可能影响血小板释放的炎症因子(如血栓素 A2),进一步放大凝血反应。
帕纳替尼的多靶点抑制作用可能间接影响凝血系统平衡。一方面,它可能升高血浆中促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Ⅷ)的水平;另一方面,对血管壁的持续损伤会诱发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如 TNF-α、IL-6)释放增加,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形成 “炎症 - 凝血” 恶性循环。
临床数据显示,帕纳替尼的血栓风险以动脉血栓为主,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外周动脉闭塞等,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仍需警惕。在 PACE 试验中,接受帕纳替尼治疗的患者动脉血栓发生率达 24%,显著高于其他 TKI(如伊马替尼约 1%-3%)。风险与剂量相关,高剂量(≥45mg / 日)患者发生率更高,且老年、有基础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患者风险进一步升高。
针对帕纳替尼的血栓风险,临床需采取 “分层预防、全程监测” 的策略:
用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基础风险:
总之,帕纳替尼的血栓风险源于其对血管内皮、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的多重影响,临床需通过精准评估、分层预防和密切监测,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