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纳替尼作为一种强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由于其治疗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且患者常存在基础疾病,临床中需谨慎评估疫苗接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帕纳替尼虽不直接靶向免疫细胞,但治疗期间可能间接影响免疫功能:
骨髓抑制间接作用:部分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可能轻度削弱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免疫调节效应:酪氨酸激酶参与免疫细胞信号传导,长期用药可能影响 T 细胞、B 细胞的活化与增殖,降低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效率。
基础疾病因素:CML 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叠加药物影响后,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更严格评估。
帕纳替尼治疗期间并非完全禁止接种疫苗,但需遵循 “风险分层、类型区分、时机选择” 的原则:
优先推荐灭活疫苗:如流感灭活疫苗、新冠灭活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这类疫苗不含活病原体,安全性较高,虽免疫应答可能弱于普通人群,但仍可提供一定保护。
谨慎使用减毒活疫苗:如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MMR)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减毒活疫苗可能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引发感染风险,除非临床获益显著且无替代方案,否则一般不推荐。
避免活病毒疫苗:如黄热病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此类疫苗在免疫抑制状态下使用可能导致严重感染,属于相对禁忌。
治疗前评估与规划:启动帕纳替尼治疗前,建议完成必要的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尤其是存在感染高风险的患者(如老年、合并基础疾病者)。此时免疫系统尚未受药物显著影响,疫苗应答效果更佳。
治疗期间的接种时机:若需在治疗期间接种,应尽量选择在病情稳定、血液学指标正常(如中性粒细胞≥1.0×10⁹/L)的阶段。避免在化疗联合治疗期或骨髓抑制严重时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后的监测:接种后需观察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必要时监测抗体滴度以评估免疫应答效果。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并调整后续接种计划。
特殊疫苗的注意事项:流感疫苗建议每年秋季接种;新冠疫苗需根据当地防疫指南和患者免疫状态决定接种剂次;暴露前预防疫苗(如狂犬病疫苗)在必要时可接种,无需因帕纳替尼治疗推迟。
帕纳替尼治疗期间可以接种疫苗,但需严格区分疫苗类型并评估个体风险。优先选择灭活疫苗,谨慎使用减毒活疫苗,避免活病毒疫苗。建议在治疗前完成基础免疫规划,治疗期间接种需选择病情稳定期,并加强监测。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疾病状态、免疫功能、疫苗特性综合判断,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通过个体化管理实现疫苗保护与用药安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