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妥昔单抗引起的输注反应如何处理?
0 2025-08-18
塞瑞替尼作为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通过定期实验室监测评估药物安全性和患者身体状态,及时发现潜在不良反应,保障治疗顺利进行。临床需重点监测肝功能、血液学指标、电解质及其他相关指标,具体监测项目和频率需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
肝功能指标是塞瑞替尼治疗期间的核心监测项目。塞瑞替尼主要经肝脏代谢,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异常等肝损伤反应。治疗前需检测基线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治疗期间,建议每 2 周监测一次肝功能,持续至治疗后 3 个月;3 个月后可改为每月监测一次。若出现 ALT/AST 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3 倍,或总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2 倍,需暂停用药并密切监测,待指标恢复后调整剂量或停药。对于既往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需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结合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血液学指标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虽然塞瑞替尼的血液毒性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前需检测基线值,治疗期间每 4 周监测一次。若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⁹/L)、血小板减少(<50×10⁹/L)或贫血(血红蛋白<80 g/L),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出血或乏力等症状,必要时暂停用药或给予支持治疗,待指标恢复后再评估是否继续治疗。
电解质及代谢指标监测对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塞瑞替尼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尤其长期治疗患者需重点关注。治疗前需检测血清电解质(钾、钠、氯、钙、磷)、空腹血糖及肾功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治疗期间每 4 周监测一次。若出现重度电解质紊乱(如血磷<1.0 mmol/L、血钾<3.0 mmol/L),需及时补充电解质并调整给药剂量,避免因电解质异常引发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等严重后果。肾功能指标异常时,需评估药物排泄是否受阻,必要时调整剂量。
心肌酶及脂质指标监测适用于特定风险人群。塞瑞替尼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或心肌损伤,对于有心脏病史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评估心肌损伤风险,每 8-12 周监测一次。此外,长期使用塞瑞替尼可能影响脂质代谢,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需定期检测血脂水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每 3 个月监测一次,必要时给予降脂治疗。
其他专项指标需根据患者症状个体化监测。若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需监测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评估营养状态;若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需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排查肺间质病变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避免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治疗期间若出现任何新发症状或异常体征,需及时增加相应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频率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动态调整。初始治疗阶段(前 3 个月)及剂量调整后,需适当增加监测密度;若患者耐受性良好且指标稳定,可按常规频率监测。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 3 级及以上肝损伤、重度电解质紊乱),需在症状缓解后增加监测次数,确保指标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实验室指标异常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由医生决定是否暂停用药、调整剂量或终止治疗。
总之,塞瑞替尼治疗期间需系统监测肝功能、血液学指标、电解质、肾功能等实验室项目,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剂量调整和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监测,不可因症状稳定而忽视检查,以确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