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达沙替尼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什么?
0 2025-08-05
尼洛替尼通过精准靶向作用,从多个关键环节阻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的异常增殖信号,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其核心机制可概括为靶点结合、信号阻断及生物学效应三个层面。
尼洛替尼特异性结合 CML 的核心致病靶点 ——BCR-ABL 融合酪氨酸激酶的 ATP 结合位点。该融合激酶因结构异常持续激活,通过磷酸化下游底物启动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尼洛替尼与 ATP 竞争性结合该位点,通过空间占位阻止激酶磷酸化活性,且对正常细胞酪氨酸激酶影响极小,实现精准抑制。
BCR-ABL 激活后启动的多条下游通路是增殖关键,尼洛替尼可全面阻断这些通路:
RAS/MAPK 通路:阻断后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停滞,无法完成分裂;
PI3K/AKT 通路:降低 AKT 磷酸化水平,削弱抗凋亡作用,增加细胞死亡概率;
JAK/STAT 通路:减少 STAT 蛋白激活,抑制增殖相关基因转录。
通路的协同阻断从根本上切断增殖信号,阻止细胞持续分裂。
尼洛替尼直接影响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终止增殖:
细胞周期停滞:使细胞周期停滞在 G1 期,无法进入 S 期进行 DNA 复制,中断增殖;
诱导凋亡:上调凋亡基因(如 BIM)、下调抗凋亡基因(如 BCL-2),激活凋亡机制,提高细胞凋亡率;
抑制干细胞更新:降低白血病干细胞活性,减少新白血病细胞产生,从源头控制疾病。
对多数 BCR-ABL 耐药突变株(如 Y253H、E255K/V 等),尼洛替尼仍保持抑制活性。其分子结构对突变后激酶结合位点适应性强,可持续阻断耐药细胞增殖信号,成为伊马替尼耐药患者的重要选择。
尼洛替尼通过三步核心机制抑制增殖:靶向结合 BCR-ABL 阻断磷酸化活性;切断下游 RAS/MAPK、PI3K/AKT 等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凋亡及抑制干细胞更新。同时对耐药突变株的抑制能力延长了控制时间,使其成为 CML 治疗的核心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