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达沙替尼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什么?
0 2025-08-05
尼洛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时,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主要涉及造血系统功能抑制,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临床需通过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管理。
这是尼洛替尼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关键免疫细胞,其减少会增加感染风险。临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成人正常参考值 2.0-7.5×10⁹/L),严重时(<1.0×10⁹/L)可能出现发热、口腔溃疡、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其发生机制与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有关,通常在治疗初期(前 3 个月)发生率较高。临床处理需根据严重程度调整:轻度减少可密切监测,无需停药;重度减少需暂停用药或降低剂量,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粒细胞生成。
血小板减少也是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下降(正常参考值 100-300×10⁹/L),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症状,严重时(<25×10⁹/L)可能发生自发性出血。
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抑制是主要原因,多在治疗早期出现。处理方式包括:轻度减少(50-100×10⁹/L)需避免剧烈活动和抗凝药物;中度至重度减少需暂停用药,待血小板回升后调整剂量,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部分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成人男性<120g/L,女性<110g/L),症状包括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活动耐力下降等。
其发生与药物影响红细胞生成相关,通常进展较缓慢。临床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轻度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维生素 B₁₂等改善;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80g/L)需评估是否暂停用药,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
定期监测:治疗前 3 个月需每月检测血常规,之后每 3 个月一次,确保及时发现异常;
分级处理:根据毒性严重程度(按 CTCAE 标准分级)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避免严重并发症;
个体化干预:结合患者基础造血功能、合并症(如肝病、肾病)调整管理方案,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多数血液学毒性在剂量调整后可缓解,且随着治疗持续,骨髓耐受性可能改善,无需长期停药。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因症状隐匿而延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