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达沙替尼对 T315I 突变无效?

2025-08-05

为什么达沙替尼对 T315I 突变无效?

达沙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 T315I 突变无效,核心原因在于该突变改变了 BCR-ABL 激酶的 ATP 结合口袋结构,导致药物失去关键结合位点,无法发挥抑制作用,具体机制如下:

一、T315I 突变的结构改变

BCR-ABL 激酶的 ATP 结合口袋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作用靶点,其中第 315 位苏氨酸(T315)是维持口袋结构的关键氨基酸。当 T315 突变为异亮氨酸(I315)时:


  • 空间位阻效应:异亮氨酸的侧链比苏氨酸更长且呈疏水性,会在 ATP 结合口袋内形成空间障碍,直接阻碍达沙替尼与激酶的结合;

  • 构象稳定性变化:该突变改变了激酶的活性构象,使原本可与达沙替尼结合的关键位点(如疏水口袋和氢键结合区)结构发生改变,破坏了药物 - 靶点相互作用的基础。

二、达沙替尼的作用机制受限

达沙替尼的抑制机制依赖于与 BCR-ABL 激酶的多位点结合:


  • 正常情况下,达沙替尼可通过与激酶的 ATP 结合口袋、活化环及附近疏水位点结合,稳定激酶的非活性构象或活性构象,阻断 ATP 结合和下游信号传导;

  • 但 T315I 突变后,达沙替尼与激酶的核心结合位点被破坏,尤其是与 315 位氨基酸相关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完全消失,导致药物无法有效锚定激酶,抑制活性显著下降(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升高至微摩尔级别,远超治疗剂量可达到的血药浓度)。

三、交叉耐药的共性机制

T315I 突变不仅对达沙替尼耐药,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一代 / 二代 TKI 均耐药,因其影响的是所有这类 TKI 的共同结合区域:


  • 多数 TKI 的作用依赖于与 ATP 结合口袋内苏氨酸(T315)的相互作用,而异亮氨酸(I315)无法形成这种关键相互作用;

  • 达沙替尼虽可结合激酶的活性构象和非活性构象(双构象抑制特性),但 T315I 突变对两种构象的结合位点均造成破坏,使其双构象优势无法发挥。

四、临床应对的局限性

目前达沙替尼对 T315I 突变无有效抑制作用,临床需采用第三代 TKI(如普纳替尼)治疗,其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如引入三嗪环)绕过 T315I 突变位点,与激酶形成新的结合模式,从而克服耐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 T315I 突变对达沙替尼结合位点的决定性影响。

总结

T315I 突变通过改变 BCR-ABL 激酶 ATP 结合口袋的空间结构和关键结合位点,直接破坏了达沙替尼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无法有效结合并发挥抑制作用。这种结构层面的根本改变使达沙替尼失去作用基础,成为其对该突变无效的核心原因。

上一篇:印度达沙替尼一线治疗慢性期 CML 的 12 个月 MMR 率是多少?
下一篇:印度达沙替尼能抑制哪些常见的 CML 耐药突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