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纳替尼作为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尤其是 T315I 突变型)中疗效显著,但也伴随多种不良反应,临床需密切监测和管理。以下为其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原则。
血栓与血管事件是帕纳替尼最受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包括:
动脉血栓:如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外周动脉闭塞症,发生率约 10%~20%,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风险更高。这类事件可能在治疗初期(数月内)发生,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必要时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静脉血栓: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率相对较低(约 5%),但一旦发生需立即停药并启动抗凝治疗。
高血压:约 30% 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可能与血管收缩相关,需定期监测并及时使用降压药控制。
骨髓抑制是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 40%,轻度减少(1 级~2 级)可密切观察,3 级及以上需暂停用药,待恢复后降低剂量重启(如从 45mg 降至 30mg)。
中性粒细胞减少:约 35% 患者出现,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严重时需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疗。
贫血:部分患者出现红细胞计数下降,需评估是否合并出血或骨髓抑制,必要时输血或调整剂量。
腹痛与腹泻:发生率约 25%~30%,多为轻中度,可通过饮食调整或使用止泻药缓解,严重时需暂停用药。
肝功能异常:约 15% 患者出现 ALT、AST 升高,通常无明显症状,需每月监测肝功能,升高超过 3 倍正常上限时需降低剂量或停药。
高血糖:部分患者出现血糖升高,尤其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皮肤毒性:如皮疹、干燥、瘙痒,发生率约 20%,轻中度可局部使用润肤剂或抗过敏药,严重皮疹需暂停用药。
肌肉骨骼疼痛:包括关节痛、肌痛,发生率约 30%,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避免剧烈运动。
疲劳:约 40% 患者出现乏力、头晕,与药物对代谢的影响或贫血相关,需注意休息,严重时评估是否调整剂量。
临床使用帕纳替尼时,需在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治疗中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及血管指标,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联用对症药物。多数不良反应在剂量调整后可缓解,临床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