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鲁替尼(Ibrutinib)Emlutini

2025-07-30

依鲁替尼(Ibrutinib)Emlutini: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突破性药物

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新型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商品名包括 Emlutini 等,由强生公司和 Pharmacyclics 联合研发。作为首个不可逆的 BTK 抑制剂,它在 B 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多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一、基本信息与作用机制

  • 化学名称:1-[(3R)-3-[4 - 氨基 - 3-(4 - 苯氧基苯基)-1H - 吡唑并 [3,4-d] 嘧啶 - 1 - 基]-1 - 哌啶基]-2 - 丙烯 - 1 - 酮。

  • 药物类型:小分子 BTK 不可逆抑制剂,通过口服给药发挥作用。

  • 核心作用机制
    BTK 是 B 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在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依鲁替尼能与 BTK 的活性位点半胱氨酸残基(Cys481)共价结合,不可逆地抑制 BTK 的活性,从而阻断 BCR 信号通路的传导。这一过程可抑制恶性 B 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并减少其向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迁移,最终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目的。

二、研发与上市历程

  • 依鲁替尼的研发始于对 B 细胞恶性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其独特的作用靶点和不可逆抑制特性使其成为研发热点。

  • 2013 年 11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依鲁替尼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这是其首个获批的适应证。

  • 随后,其适应证不断扩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WM)等疾病中陆续获批。

  • 2017 年,依鲁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商品名为 “亿珂”,逐步成为国内 B 细胞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

三、临床适应证

目前,依鲁替尼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多种 B 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


  1. 套细胞淋巴瘤(MCL):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的 MCL 患者。

  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可用于初治或复发 / 难治性 CLL/SLL 患者,包括伴有 17p 缺失等高危因素的患者。

  3. 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WM):用于治疗 WM 患者,尤其是存在 MYD88 突变的患者。

  4. 边缘区淋巴瘤(MZL):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抗 CD20 治疗的 MZL 患者。

  5.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反应不佳的 cGVHD 患者,这是其在非肿瘤领域的重要应用。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 吸收:口服后迅速吸收,约 1-2 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生物利用度约为 2.9%,食物可增加其吸收,因此推荐随餐服用。

  •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 97.3%,主要分布于血液和组织中。

  • 代谢: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 P450 3A4(CYP3A4)酶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 PCI-45227,该产物也具有抑制 BTK 的活性。

  • 排泄:主要经粪便排泄(约 80%),少量经尿液排泄(约 10%),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 4-6 小时。

五、用法用量

  • 套细胞淋巴瘤:推荐剂量为 560mg,每日 1 次,口服,随餐或空腹服用均可。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推荐剂量为 420mg,每日 1 次,口服。

  • 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推荐剂量为 420mg,每日 1 次,口服。

  • 边缘区淋巴瘤:推荐剂量为 560mg,每日 1 次,口服。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推荐剂量为 420mg,每日 1 次,口服,直至 cGVHD 完全缓解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剂量调整需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如出现 3 级或 4 级非血液学毒性、3 级或 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或发热等情况,可能需要暂停给药、降低剂量或永久停药。

六、不良反应及处理

依鲁替尼的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但也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包括:


  • 出血:发生率较高,包括瘀斑、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严重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这与 BTK 抑制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用药期间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如必须使用,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如出现严重出血,应暂停给药并进行相应治疗。

  • 感染:由于免疫功能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用药期间需注意预防感染,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 心血管系统反应:可能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电图,高血压患者需进行降压治疗,出现心房颤动需评估是否继续用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 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多为轻度,可通过饮食调整或对症治疗缓解。

  • 其他:还可能出现疲劳、肌肉骨骼疼痛、皮疹、肝酶升高等。

七、注意事项与药物相互作用

  1. 用药前评估: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心血管疾病史、感染情况等,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依鲁替尼。

  2.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期间应停止哺乳;老年患者(≥65 岁)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用药,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应降低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与 CYP3A4 强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妥英钠)合用,可能降低依鲁替尼的血药浓度,影响疗效。

    • 与 CYP3A4 强抑制剂(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合用时,需降低依鲁替尼的剂量,以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 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合用时,出血风险增加,应谨慎联合使用。

八、临床价值与地位

依鲁替尼的问世改变了 B 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与传统化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能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中,依鲁替尼即使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此外,其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中的应用,也拓展了其临床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依鲁替尼与其他药物(如利妥昔单抗、维奈克拉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探索中,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上一篇: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下一篇:特罗凯(厄洛替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