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硼替佐米临床应用核心要点速览
0 2025-08-17
乐伐替尼作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同时可能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蛋白尿不良反应,发生率约 20%-35%,其中 3-4 级(尿蛋白≥3.5g/24h)发生率约 5%-10%。科学处理蛋白尿是保证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需结合监测、分级干预和剂量调整综合管理。
乐伐替尼通过抑制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发挥抗肿瘤作用,但 VEGF 对维持肾小球足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抑制 VEGF 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滤过屏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漏出至尿液;
影响肾小球基底膜修复,加重蛋白漏出;
可能引发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灌注不足。
高风险人群包括:既往有蛋白尿或慢性肾病病史者、高血压未控制者、高龄(>65 岁)患者及合并糖尿病者。基线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患者,蛋白尿发生率可增加 1.5-2 倍。
监测方法:用药前检测尿常规和尿蛋白 / 肌酐比值(UPCR)作为基线;治疗期间每 2-4 周复查尿常规,若尿蛋白≥1+,需进一步检测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或 UPCR(UPCR≥0.5g/g 提示显著蛋白尿)。
分级标准:
1 级:尿蛋白<1g/24h 或 UPCR<1g/g,无临床症状;
2 级:尿蛋白 1-3.4g/24h 或 UPCR 1-3.4g/g,无明显症状;
3 级:尿蛋白≥3.5g/24h 或 UPCR≥3.5g/g,可能伴水肿;
4 级: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
无需暂停乐伐替尼,加强监测频率(每周 1 次尿常规);
启动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每日<5g),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蛋白质过量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 0.8-1.0g 优质蛋白);
若合并高血压,优先选用 ACEI(如依那普利)或 ARB 类药物(如氯沙坦),此类药物可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暂停乐伐替尼治疗,直至尿蛋白降至<2g/24h;
给予 ACEI/ARB 类药物(如缬沙坦 80-160mg / 日),根据血压和蛋白尿调整剂量,目标减少尿蛋白>30%;
监测肾功能(血肌酐、电解质),每周 1 次,警惕急性肾损伤;
必要时咨询肾内科,评估是否需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永久停用乐伐替尼,避免进一步肾损伤;
住院治疗,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缓解水肿,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强化 ACEI/ARB 治疗,必要时联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
监测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并发症(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风险增加)。
1-2 级蛋白尿:维持原剂量,持续监测;
3 级蛋白尿首次发生:恢复至<2g/24h 后,剂量减少 4mg(如原 12mg 减至 8mg);
3 级蛋白尿再次发生:恢复后剂量再减少 4mg(如 8mg 减至 4mg);
4 级蛋白尿或 3 级蛋白尿持续>4 周:永久停药。
剂量调整需结合肿瘤控制情况,若肿瘤进展风险高,可在密切监测下谨慎减量,而非立即停药。
用药前筛查慢性肾病风险,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避免脱水(如呕吐、腹泻时及时补液),防止肾灌注不足加重蛋白尿;
定期评估肾功能(每 3 个月检测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患者教育:指导观察水肿、泡沫尿等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长期随访:停药后仍需监测蛋白尿和肾功能至少 6 个月,评估肾脏恢复情况。
乐伐替尼相关蛋白尿的处理需遵循 “早监测、分级治、慎调量” 原则:通过定期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监测早期发现异常;轻度蛋白尿以监测和生活干预为主,中重度需暂停用药并给予 ACEI/ARB 治疗;根据蛋白尿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调整乐伐替尼剂量,平衡疗效与肾脏安全。同时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和患者教育,降低严重肾损伤风险,确保靶向治疗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