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 Janus 激酶(JAK)家族中的 JAK1 和 JAK2,阻断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信号传导,从而调控异常激活的免疫反应,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JAK 是一类位于细胞内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因子信号传递中扮演 “信号开关” 角色。当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发生变化,激活与之偶联的 JAK。被激活的 JAK 会通过磷酸化作用激活下游信号分子 ——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磷酸化的 STAT 进入细胞核内,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炎症因子、免疫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增殖。
巴瑞克替尼通过与 JAK1 和 JAK2 的 ATP 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抑制其激酶活性,从而阻断这一信号传导通路。其对 JAK1 和 JAK2 的抑制能力较强(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5.9nM 和 5.7nM),而对 JAK3 和酪氨酸激酶 2(TYK2)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 均>100nM),这种选择性使其在精准阻断炎症信号的同时,减少对正常免疫功能的干扰。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异常活化的免疫细胞会大量分泌 IL-6 等促炎细胞因子,通过 JAK1/JAK2 通路持续刺激滑膜细胞增殖,导致关节滑膜炎症、骨质破坏。巴瑞克替尼抑制 JAK1/JAK2 后,可减少 IL-6 等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降低滑膜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增殖活性,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并延缓骨侵蚀进展。
对于特应性皮炎,巴瑞克替尼通过抑制 JAK1 介导的 IL-4、IL-13 等 Th2 型细胞因子信号,减少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瘙痒介质释放,减轻皮肤红斑、渗出和瘙痒症状。同时,其对 JAK2 的抑制可调节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化,降低皮肤慢性炎症的持续状态。
在 COVID-19 相关重症肺炎中,过度激活的免疫系统会引发 “细胞因子风暴”,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 IL-6、TNF-α)释放,导致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巴瑞克替尼通过阻断 JAK1/JAK2 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炎症瀑布反应,减轻肺部炎症渗出,改善呼吸功能。
与非选择性 JAK 抑制剂相比,巴瑞克替尼对 JAK3 的低抑制性可减少对 T 细胞、B 细胞活化的影响(JAK3 主要参与 IL-2 等免疫细胞生长因子的信号),从而降低过度免疫抑制导致的感染风险。但需注意,JAK1 和 JAK2 在正常造血、免疫调节中也发挥作用,因此巴瑞克替尼仍可能影响红细胞生成、血小板功能等,这也是其存在贫血、血栓等不良反应的机制基础。
综上,巴瑞克替尼通过选择性抑制 JAK1/JAK2,精准阻断炎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挥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是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