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西妥昔单抗的免疫介导效应具体指什么?

2025-08-04

西妥昔单抗的免疫介导效应具体指什么?

西妥昔单抗的免疫介导效应是指其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依赖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及免疫微环境调节,是药物抗肿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免疫介导效应的核心机制:ADCC 作用

ADCC 是西妥昔单抗免疫介导效应的核心,其过程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 特异性结合:西妥昔单抗的抗原结合片段(Fab 段)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EGFR 特异性结合,形成 “抗体 - 肿瘤细胞” 复合物,为免疫细胞提供识别靶点的 “标记”。

  • 免疫细胞募集:西妥昔单抗的可结晶片段(Fc 段)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 Fcγ 受体(如 FcγRIIIa)结合,通过 “桥接” 作用将免疫细胞定向募集至肿瘤细胞周围。

  • 肿瘤细胞杀伤:免疫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膜结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进一步增强杀伤效应。

临床研究显示,西妥昔单抗介导的 ADCC 效应可使 EGFR 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提升 2-3 倍,且杀伤效率与肿瘤细胞 EGFR 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二、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

除直接杀伤外,西妥昔单抗的免疫介导效应还体现在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

  • 减少免疫抑制细胞浸润:通过抑制 EGFR 信号通路,降低肿瘤微环境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的募集,减弱其对效应 T 细胞的抑制作用。

  • 增强抗原提呈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DC 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能力,帮助 T 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 上调免疫共刺激分子:诱导肿瘤细胞表达 CD80、CD86 等共刺激分子,增强 T 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提升免疫杀伤的针对性。

三、与靶向抑制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免疫介导效应与西妥昔单抗的靶向抑制作用(阻断 EGFR 信号传导)形成协同:

  • 靶向抑制使肿瘤细胞增殖受阻,免疫介导效应则直接清除受损肿瘤细胞,二者从 “抑制生长” 和 “主动清除” 两个维度发挥作用。

  • 研究发现,西妥昔单抗处理后的肿瘤细胞更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其表面的 EGFR - 抗体复合物可作为免疫原性信号,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 “记忆”,延长抗肿瘤作用时间。

四、影响免疫介导效应的关键因素

免疫介导效应的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 Fcγ 受体多态性:人体 FcγRIIIa 基因的多态性(如 158V/F 位点)会影响免疫细胞与抗体 Fc 段的结合能力,携带 158V 等位基因的患者 ADCC 效应更强,临床获益更显著。

  • 肿瘤微环境状态: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子(如 IL-10、TGF-β)的水平会削弱 ADCC 效应,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抑制剂)可增强这一效应。

  • EGFR 表达水平:肿瘤细胞 EGFR 高表达时,与西妥昔单抗的结合位点更多,形成的 “抗体 - 肿瘤细胞” 复合物更易被免疫细胞识别,ADCC 效应更明显。

总之,西妥昔单抗的免疫介导效应是通过 ADCC 作用定向激活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并调节免疫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过程。这一效应与靶向抑制作用协同,共同提升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其强度受基因多态性、肿瘤微环境等因素影响,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一篇:印度西妥昔单抗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吗?
下一篇:印度西妥昔单抗如何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