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艾乐替尼(Alectinib,商品名:安圣莎 ®)作为第二代 ALK 抑制剂,在国内的剂型和规格设置与其临床应用需求密切相关。以下从剂型类型、规格细节、临床适配性等方面展开说明:
截至 2025 年 8 月,艾乐替尼在国内获批的口服剂型为硬胶囊剂,尚未有口服片剂剂型上市。这一剂型选择与药物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利用度设计相关:胶囊外壳可保护药物成分免受胃酸破坏,确保活性成分在肠道内精准释放,同时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相比片剂,胶囊剂的崩解和释放特性更稳定,能保证艾乐替尼在体内的吸收效率,与该药物需要持续稳定血药浓度的治疗需求相匹配。
从全球范围来看,艾乐替尼的原研厂家最初研发的就是胶囊剂型,目前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主要市场均以胶囊剂作为获批剂型,片剂剂型尚未在任何国家或地区获得监管机构批准。这意味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胶囊剂都是艾乐替尼的标准口服剂型。
国内获批的艾乐替尼胶囊仅有150mg / 粒这一种规格,是临床治疗中的基础用药单位。其包装规格通常为 112 粒 / 盒,每盒包含 4 板,每板 28 粒,这种包装设计与推荐给药周期高度适配:按照每日两次、每次 4 粒(600mg / 次)的标准剂量计算,一盒药物恰好可满足患者 28 天(4 周)的治疗需求,便于患者按周期购药和管理用药计划。
150mg 的单粒规格设置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一方面,该规格能灵活满足剂量调整需求,例如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医生可通过减少单粒服用数量实现剂量下调(如降至 450mg / 次);另一方面,精准的剂量单位有助于患者准确执行给药方案,避免因规格过大导致的剂量误差,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肺癌患者。
艾乐替尼的推荐剂量为 600mg / 次,每日两次,而 150mg / 粒的规格通过 “4 粒 / 次” 的组合方式即可精准达到治疗剂量。这种剂量拆分方式简单易行,患者无需进行复杂计算,有助于提高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临床数据显示,采用该规格和给药方案时,患者的药物暴露量稳定,能持续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这也是其在 ALEX 研究中实现 34.8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用于晚期 ALK 阳性 NSCLC 的一线治疗,还是早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艾乐替尼都需要长期给药:晚期患者需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辅助治疗则需连续用药 2 年。150mg 规格的胶囊剂便于患者长期储存和携带,每盒 28 天的包装量也减少了患者频繁购药的负担,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治疗场景。
胶囊剂的剂型设计降低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而 150mg 的规格避免了高剂量单粒药物可能带来的局部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实践中,患者反馈胶囊剂的吞咽难度较低,尤其对于因肺癌治疗导致吞咽功能受影响的患者更为友好。此外,胶囊剂无需添加大量辅料压片,减少了辅料相关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与艾乐替尼 30% 的 3/4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控制目标相契合。
目前尚无艾乐替尼片剂在国内的研发或申报信息。从药物研发规律来看,若未来推出片剂剂型,可能会在规格上保持与胶囊剂的一致性(如 150mg / 片),以确保剂量转换的稳定性。但片剂的开发需重新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验证其与胶囊剂在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的一致性,这一过程通常需要 2-3 年时间。
对于规格扩展,考虑到艾乐替尼的剂量调整需求(如减量至 450mg / 次),不排除未来增加 75mg 规格的可能性,以更灵活地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但截至目前,150mg / 粒仍是国内唯一获批的规格,患者需严格按照处方剂量服用,不可自行拆分胶囊调整剂量。
艾乐替尼在国内暂无口服片剂,仅有 150mg / 粒的胶囊剂规格获批,每盒 112 粒的包装设计适配 28 天的治疗周期。这一剂型和规格设置基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治疗需求和临床安全性考量,能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整粒吞服胶囊,不可打开或碾碎,以确保药物的稳定释放和吸收。未来若有新剂型或规格获批,需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