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内异常浆细胞大量增殖,伴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分泌,导致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沙利度胺作为首个用于 MM 治疗的免疫调节剂,凭借其独特的多重作用机制,在 MM 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治疗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沙利度胺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作用于骨髓瘤细胞:一方面,它能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 p21、p27)的表达,将骨髓瘤细胞阻滞于 G1 期,抑制其异常增殖;另一方面,沙利度胺可激活 caspase 家族凋亡相关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研究显示,沙利度胺能选择性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浆细胞影响较小,这种靶向性使其在抑制肿瘤的同时减少对正常造血功能的损伤。此外,沙利度胺还可下调骨髓瘤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如 ICAM-1)的表达,降低其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能力,削弱肿瘤细胞的存活优势。
骨髓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依赖于骨髓微环境的支持,而沙利度胺能有效破坏这种 “共生关系”。骨髓基质细胞在骨髓瘤细胞刺激下会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 IL-6、TNF-α、VEGF 等),这些因子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生长并抑制其凋亡。沙利度胺通过抑制这些促瘤因子的释放,切断骨髓瘤细胞的 “营养供给”;同时,它能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的表达,抑制骨髓瘤细胞向骨髓基质的迁移和定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在骨髓内的浸润和扩散。
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依赖骨髓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以满足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营养需求。沙利度胺具有明确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阻止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管腔形成;同时,沙利度胺能下调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的表达,破坏新生血管的稳定性。通过减少骨髓内血管密度,沙利度胺可切断骨髓瘤细胞的血液供应,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这一机制也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环节。
沙利度胺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对骨髓瘤细胞的清除能力。它能促进 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尤其是增强 Th1 型免疫反应,增加干扰素 -γ(IFN-γ)、白细胞介素 - 2(IL-2)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沙利度胺可抑制调节性 T 细胞(Treg)的功能,解除其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此外,沙利度胺还能促进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对骨髓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从多个层面激活机体免疫监视网络。
综上所述,沙利度胺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破坏骨髓微环境、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等多重机制发挥抗骨髓瘤作用,尤其在联合地塞米松等药物时可显著提高疗效,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要选择,其作用机制也为后续免疫调节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