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马度胺和来那度胺同属免疫调节药物(IMiDs),均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治疗,但二者在作用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分子靶点结合、免疫调节强度、抗肿瘤活性及耐药性克服等方面,具体区别如下:
二者均需与 cereblon(CRBN)蛋白结合发挥作用,但结合效率和构象变化不同:
来那度胺:与 CRBN 的结合亲和力较高,主要通过诱导 CRBN 与转录因子 Ikaros(IKZF1)、Aiolos(IKZF3)结合,促使其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 B 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 T 细胞活性。但其对 CRBN 的选择性结合范围较窄,易受肿瘤细胞 CRBN 表达水平影响。
泊马度胺:与 CRBN 的结合方式更灵活,即使在 CRBN 低表达或突变的肿瘤细胞中仍能有效结合。除降解 IKZF1/IKZF3 外,还可诱导 CRBN 与其他靶蛋白(如 CK1α)相互作用,通过更广泛的蛋白降解谱增强抗肿瘤效应,这也是其对来那度胺耐药患者有效的重要原因。
二者均能调节免疫功能,但作用强度和侧重点不同:
来那度胺:主要通过激活 T 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增强 IL-2、IFN-γ 等细胞因子分泌,同时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促炎因子(如 TNF-α、IL-6)。其免疫激活作用较强,但对某些免疫抑制性细胞(如调节性 T 细胞)的抑制较弱。
泊马度胺:免疫调节作用更广泛,除增强 T/NK 细胞活性外,还能显著减少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和髓系抑制细胞的浸润,降低免疫抑制因子(如 IL-10)的释放。此外,其对 T 细胞的共刺激作用更持久,即使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仍能维持免疫应答。
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方面,二者机制各有侧重:
面对肿瘤耐药,二者的应对机制不同:
综上,泊马度胺与来那度胺虽同属免疫调节药物,但在分子靶点结合、免疫调节范围、直接抗肿瘤活性及耐药性克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泊马度胺凭借更广泛的蛋白降解谱、更强的免疫调节和直接杀伤作用,成为来那度胺耐药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二者机制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在临床中的序贯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