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替西罗莫司漏用一次该如何处理?
0 2025-08-20
Tositumomab 被称为放射免疫偶联物,核心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结构组成与作用机制 —— 同时具备特异性免疫靶向能力和放射性杀伤功能,是免疫靶向分子与放射性同位素的精准偶联产物。这种 “双功能” 特性使其区别于普通单克隆抗体或单纯放射性药物,成为放射免疫治疗领域的典型代表。
从结构上看,Tositumomab 由两部分关键成分偶联而成:一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 CD20 单克隆抗体(Tositumomab 抗体本体),二是能释放治疗性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碘 - 131(¹³¹I)。其中,单克隆抗体部分承担 “导航系统” 角色,其抗原结合片段(Fab 段)可精准识别并结合 B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20 抗原,这种免疫靶向能力确保药物能特异性富集于 CD20 阳性肿瘤细胞(如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避免对正常组织的广泛攻击。而碘 - 131 作为放射性 payload,通过化学方法与抗体稳定偶联,成为 “杀伤武器”,在抗体的引导下被精准递送⾄肿瘤部位。
从作用机制角度,放射免疫偶联物的核心特征是 “靶向递送 + 局部放射杀伤” 的协同作用,Tositumomab 完全符合这一特点。普通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免疫介导机制(如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杀伤肿瘤,而 Tositumomab 的抗体部分仅负责靶向定位,真正的杀伤作用由偶联的碘 - 131 完成。碘 - 131 释放的 β 射线具有较短的组织穿透距离(平均约 0.8 毫米),能在肿瘤局部产生强电离辐射,不仅直接破坏被抗体结合的肿瘤细胞 DNA,还可通过 “交叉火力效应” 杀伤周围未被抗体结合的肿瘤细胞,扩大治疗范围,同时减少对远处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
此外,Tositumomab 的研发设计完全遵循放射免疫偶联物的定义标准:以免疫分子(单克隆抗体)为靶向载体,以放射性同位素为治疗剂,通过化学偶联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实现 “精准定位 + 局部放疗” 的双重功能。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抗体的高度靶向性,克服了传统放疗的全身毒性;又借助放射性同位素的强效杀伤能力,弥补了单纯抗体治疗对实体瘤或大肿瘤灶效果有限的不足。临床中,Tositumomab 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 CD20 阳性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疗效依赖于抗体的靶向递送与放射性同位素的杀伤协同,进一步印证了其放射免疫偶联物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