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瑞替尼是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靶向药物,治疗期间感染是需重点关注的安全性问题,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进程。以下是具体应对策略: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常见表现包括: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结合体温、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分级干预:
轻度感染(如局部皮肤感染、无症状菌尿):体温<38.3℃,无全身症状。可继续塞瑞替尼治疗,同时针对病原菌使用口服抗感染药物(如皮肤感染用头孢类抗生素,泌尿道感染用喹诺酮类),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症状变化。
中度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肾盂肾炎):体温≥38.3℃,伴明显局部症状。暂停塞瑞替尼,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联合大环内酯类),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缓解后(通常需 5-7 天),重启原剂量治疗;同时补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重度感染(如败血症、重症肺炎):高热持续不退、伴器官功能异常(如呼吸困难、低血压)。立即停用塞瑞替尼,住院接受静脉强效抗感染治疗(根据培养结果调整为针对性抗生素),必要时转入 ICU 支持治疗;待感染完全控制、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由医生评估是否重启治疗,重启时可能需降低剂量(如从 450mg 减至 300mg / 天)。
感染高发期(如秋冬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
治疗期间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口腔溃疡和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定期监测血常规,若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⁹/L,需警惕粒细胞缺乏性感染,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的患者需加强基础病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若感染反复出现或难以控制,需排查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或肿瘤进展,必要时调整塞瑞替尼治疗方案。及时识别、分级处理感染,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保障靶向治疗的持续进行。